清明上河图风俗画长卷,隐藏着繁荣盛世背后的社会危机,你看出来了没?
清明上河图
作者:张择端|北宋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评:风俗画巨作,反应北宋末期城市面貌的珍贵史料。
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不仅只是一幅高水平的画作,也是反应北宋城市面貌的史料。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車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4个,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不仅仅是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从官兵懒散税务重等细节可以一窥作者内心的忧国忧民之心。
清明上河图之盛世危图
《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简单的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机,明线下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的暗线,同时又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通过表现惊马闯郊市为伏笔,铺垫出全卷矛盾的视觉中心,船与桥的险情和桥上文武官员争道交织成的矛盾高潮,还有前后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场景。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
从文献中可知,汴京是十二世纪初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达137万,8厢120坊,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北宋经历了40多次特大火灾,因此消防是当时朝野最关注的严峻问题。当时汴京的防火措施非常严密,每个坊都设有一座望火楼,专门观测火警。楼下有被称为“潜火兵”的军队驻守,专司消防。张择端画了望火楼,但楼上无一人观望,更夸张的是,望火楼下的两排兵营被改作了饭馆。
比消防缺失更可怕的是城防的涣散。画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连射箭的城垛也没有,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原本应该是有重兵把守的城防机构所在的位置,居然是一家商铺,老板正在验货,账房在记账。从画面上看,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设防的都城。这不是张择端的有意设计,而是真实地反映了宋徽宗朝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
画卷中有很多船,其中大量的是运粮的私家船。表面看来这是一种商贸兴隆的景象,实则反映出当时政府的一项重要失误:宋徽宗将大量运粮的官船用去运送花石纲,使得粮食运送出现问题。私船趁机而入,并渐渐把持住了城市的粮食市场,进而操控粮食价格。
城门边,税务官指着麻包说出了一个想要的数字,引起货主们的不满,一车夫急得张大了嘴嚷嚷了起来,吵声之高,惊动了城楼上的更夫向下张望。北宋的冗税制度激发了官民之间的对立情绪,这一场景象征着当时紧张的官民关系。
画中两处出现渎文悲剧,车夫把被废黜的旧党书写的大字屏风当作苫布,包裹着旧党人的其他书籍文字装上串车,奉主人之命推到郊外销毁。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对文化艺术的破坏程度。
卷尾,画家描绘一个惊险的场面:两辆四拉马车急转飞驰,横冲直撞,路人尚未来得及躲闪;还出现临时性的侵街现象,即在城门口有富人占道举行杀黄羊祭路神送客的情景,足见城市管理之混乱,随意性泛滥。
张择端欲通过《清明上河图》向宋徽宗展现一些社会顽疾。由于宋太宗采取鼓励文人谏言的政治措施,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成为宋代画家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向。北宋官吏利用绘画向皇帝表述民情的手法不止一例,如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大灾之年,光州司法参军郑侠借工匠绘制的《流民图》请求宋神宗停止王安石的变法活动。
遗憾的是,宋徽宗迷恋精绘祥瑞和吉兆,他看出《清明上河图》的画中用意,不愿收藏,只在卷首题签后就将其赏赐出去。
清明上河图全图(请把手机横过来看)
清明上河图画中的北宋繁荣盛世,其实隐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你看出来了没?
北宋画家张择端通过画作向宋徽宗曲谏,国家社稷的治理需要防微杜渐。由于时代的局限,宋徽宗终究没有把张泽瑞的良苦用心当回事,最后做了亡国奴,结局凄凉。
开封清明上河园
千年前北宋画家张择端把开封从现实搬到了画卷,千年后今天的开封人又把它从画卷上搬到了现实-开封清明上河园。
清明上河园是中国著名八朝古都河南开封的一座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占地600余亩,坐落在开封城风光秀丽的龙亭湖西岸。它是依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于1998年10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七剑下天山,路过如此美如仙境的地方,不发生一些爱情故事行吗?
作为“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喀拉峻是新疆天山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美学价值最高的区域。景区内雪峰与峡谷辉映,森林与草原镶嵌,春夏季五花绽放,姹紫嫣红,晨曦落霞映照下线条柔美、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幅无与伦比的艺术画卷!这种大自
3万+
揭秘“骷髅海岸”,行摄纳米布沙漠!
1933年,一位瑞士飞行员诺尔从开普敦飞往伦敦时,飞机失事,坠落在这个海岸附近。有一位指出诺尔的骸骨终有一天会在“骷髅海岸”找到,骷髅海岸从此得名。可是诺尔的遗体一直没有发现,但给这个海岸留下了名字,这条...
4721
冰上摄影:贝加尔湖欣赏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历史上曾长期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清朝前期属中国,《中俄尼布楚条约》将该湖划归沙俄,现归俄罗斯所有。大作家契诃夫曾这样描写:“湖水清澈透明,透过水面就像透过空气一样,一切都历历在目,温柔碧绿的水色令人赏心悦目.
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