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千年繁盛之源-西湖与杭州六井

2019-10-21


公元781年,59岁的李泌到杭州担任刺史,历时二年有余。李泌到任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杭州城中“居民零落”,大家不住城里,跑去靠湖、靠山而居。最大的原因是城中没有淡水。


原来,杭州这块平原起源于海潮的起落,饮水带着海潮的咸苦。加上当时的杭州,海水经常倒灌,导致地下水都是咸水,根本没办法喝,老百姓饮水只能在地势高的山上找泉水,非常麻烦。



西湖水是淡水,但如何把西湖水引到杭州城内呢?李泌想了个办法,他在当时人口相对稠密的涌金门一带,一共挖了六口井,引西湖水入城。开凿的六井,分别叫相国井、金牛池、白龟池、方井、小方井、西井。



李泌所开六井,与普通水井不同,由入水口、地下沟管、出水口三部分组成。它采用“开阴窦”(即暗渠)的办法,将西湖东岸(涌金门至钱唐门之间)疏浚,把湖底挖成入水口,砌上砖石,外面打上木桩护栏,在水口中蓄积清澈的西湖水,有的还设有水闸,可随时启闭。然后,在城内居民聚居处开挖6口大池(井),砌以砖石,蓄积饮用水。再在西湖入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开挖深沟,按上竹管,使入水口与出水口相连,引湖水入方井。



这六口井类似六个地下蓄水池,面积较大,水量较多,且水源出自山泉,水质好,保证了杭州城市居民的饮水需要。


李泌之后,先后有白居易、钱缪、陈襄、苏轼等各个历史阶段的杭州主政者也曾多次修复杭六井,不断为其注入活力。杭六井工程为杭州城在日后容纳越来越多的居民奠定了基础,从而开启了杭州城千年繁盛的序章。


和成都平原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相比,杭六井工程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是小型版的都江堰。


杭六井现今仅存解放路和浣纱路交界的相国井(因李泌离开杭州后升任了宰相,为纪念李泌而称六井中最大的一个井为“相国井”)。2003年杭州市政府在原先的入水口处(即现在仁和路与湖滨路交叉路口)修筑了李泌引水装置及六井标志,以表今人感恩怀德之意。


杭州六井修建历史背景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废钱唐郡,改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开皇十一年,大臣杨素奉命营建杭州城,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南北在吴山与钱塘门之间,东西在盐桥河与西湖之间,这就是最早的杭州城。


杭州城筑好以后,居民逐渐增多,据《乾道临安志》记载:“自陈置钱唐郡,隋废郡为杭州,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唐贞观中,户三万五百七十一,口一十五万三千七百二十九;开元中,户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但“杭之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苏轼《乞开杭州西湖状》)。当时杭州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活条件都较差,由于地下水十分咸苦,不能饮用,老百姓只能到西湖中取水,生活十分不便,“饮水难”成为当时杭州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杭州六井创建者李泌的开挂人生


李泌,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六世祖李弼,南北朝时期北朝叱咤风云的人物,北魏、西魏、北周政权更迭中都有他的身影,最后成为北周八柱国之一。翻开李泌家的六世族谱,几乎清一色全是大将军、柱国、国公、郡公。


这个贵族后裔,从小就是天才儿童。李泌的成名旧事早被写在了《三字经》里:“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这里的“泌”,说的不是别人,就是李泌。


《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李泌7岁时,唐玄宗惊奇李泌之才,将其送入东宫陪太子读书。小神童李泌也因此跟太子李亨结下了不解之缘。安史之乱后,李泌帮助太子李亨筹谋规划,下了一盘大棋,稳住了动乱的局势,并亲手谋划把李亨推上帝位。协助李亨平定天下后,具有道家理想的李泌选择了退隐。


后在德宗朝再度出山担任宰相,面对吐蕃咄咄逼人的气势,李泌提出了从南诏到回纥,建立东亚战线围殴吐蕃的“困蕃之策”。


李泌一生,出世入世,数起数落,几次拜相,又几次归隐,最终安老于泉林,寿终正寝。



请把云景点分享给你的朋友!
  • 首页
  • 旅游头条
  • 掌上中国
  • 情报局
  • 视频
  • 全国景点
  • 旅游攻略
  • 旅游界
  • 最新
  • 景点排行
  • 景点介绍
  • 元宇宙
  • 民宿
  • 当季旅游
  • 自助旅游
  • 云画报

云景点客服邮箱:yunlvyou@foxmail.com